1、【专利解密】趣味3D摄影 小米多设备同步互联拍摄方案
2、vivo公开“极点屏及电子设备”发明专利
3、报告: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专利继续保持爆发增长态势
1、【专利解密】趣味3D摄影 小米多设备同步互联拍摄方案
【嘉勤点评】小米发明的基于设备同步的多设备互联拍摄方案,通过联合多个设备进行拍摄,从而获取到多角度的三维立体图像,在进行多设备拍摄的交互时,可以有效提升用户拍摄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芯榜网消息,对于目前的智能手机等设备而言,单一的设备拍摄获取到的是单一维度下的影像,而为了获得多角度的拍摄照片,目前仅有相机的广角模式,可以让用户拍摄到更加广阔的视野范围。
但是,随着智能设备的算力的提高以及通信技术(5G)的蓬勃发展,更多新奇的技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并且将在未来大放光彩,其中之一就是三维立体感图像的获取。该技术通常需要专业的团队,依赖于大量的专业拍摄设备,经过复杂的后期处理,才能够得到物体的三维立体感图像,对于如何利用单一设备获得,目前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为此,小米在2021年6月4日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多设备互联拍摄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的发明专利(申请号:202110627526.2),申请人为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在该专利中,创新地提出采用设备互联的方式,使得可以采用多设备针对同一拍摄对象进行拍摄,从而获得三维立体感图像。根据该专利目前公开的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项技术方案吧。
如上图,为该专利中发明的多设备互联拍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首先,基于第一设备与互联设备的连接,系统会向互联设备发送互联拍摄请求。该步骤可以减少第一设备端通过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等有费用消耗的方式向服务器或者其他远程存储节点的相关请求,从而提升了第一设备端与互联设备交互的效果以及降低了设备间进行交互而产生的费用。
其次,基于互联设备对互联拍摄请求的响应,确定第一设备拍摄的第一拍摄信息。对于该步骤,该专利中解释道:第一设备与互联设备的拍摄操作依赖于执行拍摄操作的用户,在时间上,二者可以独立的,也可以是同步的,只需要保证在第一设备和互联设备的基础上获取相应的拍摄信息。
接着,系统会获取互联设备拍摄的第二拍摄信息,第二拍摄信息由第一设备基于互联设备所处的位置信息而得到。最后,即可根据第一拍摄信息和第二拍摄信息确定第一全景图像,第一全景图像即为三维立体图像。该方案主要通过建立多个设备之间的连接,来对拍摄信息合成对应的全景图像,从而实现多维度的拍摄。
如上图,为多设备互联拍摄方法确定全景图像的流程示意图,系统会根据第一图像、第二图像对应的轮廓信息,来确定互联拍摄图像的三维轮廓。并根据互联拍摄图像的三维轮廓,根据第一图像信息和第二图像信息确定中间图像帧,中间图像帧为各个不同角度的图像,可以与三维轮廓一起生成全景图像。
以上就是小米发明的基于设备同步的多设备互联拍摄方案,该方案通过联合多个设备进行拍摄,从而获取到多角度的三维立体图像,在进行多设备拍摄的交互时,可以有效提升用户拍摄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关于嘉勤
深圳市嘉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由曾在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多年的知识产权专家、律师、专利代理人组成,熟悉中欧美知识产权法律理论和实务,在全球知识产权申请、布局、诉讼、许可谈判、交易、运营、标准专利协同创造、专利池建设、展会知识产权、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校对/holly)
2、vivo公开“极点屏及电子设备”发明专利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vivo)日前公开“极点屏及电子设备”发明专利,申请号CN201911158728.6,申请公布号CN110867136A。
天眼查App显示,该专利包括透光盖板、偏光片和玻璃组件,偏光片与透光盖板连接,偏光片上设置有第一通孔,且第一通孔内填充有透明光学胶水;玻璃组件与偏光片连接,令偏光片位于透光盖板和玻璃组件之间,且玻璃组件在与第一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
该发明公开的极点屏在将偏光片与透光盖板连接前,先在第一通孔内填充透明光学胶水,由于该透明光学胶水呈液态,因此可以将第一通孔完全填充,当透明光学胶水凝固时,第一通孔内不会出现气泡,从而避免影响外观和可靠性测试。
3、报告: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专利继续保持爆发增长态势
据15日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高价值专利及创新驱动力分析》报告,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专利继续保持爆发增长态势。截至2021年9月,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申请专利共计909401件,授权专利253811件。
该报告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发布,这是该中心连续第4年就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发展情况发布报告。
该报告称,中国AI(人工智能)技术多线发展,基础通用领域创新活跃,应用领域专利占比最高。报告显示,专利申请量占比依次是应用技术模块、关键技术模块、支撑技术模块和基础通用技术模块。智能驾驶在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分支占比最高;深度学习作为基础通用技术分支上升最快。
据该报告,中国申请人占据AI在华专利申请量的主导位置。此外,伴随AI技术基础性、前沿性和颠覆性的战略位置愈发凸显,百度、腾讯、阿里、华为、平安科技等国内企业纷纷大力布局,成为AI专利贡献的“主力军”。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创新主体则在深度学习、量子计算、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和关键技术模块投入更多研发资源,成为基础攻关的重要力量。
报告认为,在政策、市场与技术红利的多重驱动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正加速积蓄,逐步促生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人工智能技术专利呈现广覆盖、深渗透、强融合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