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榜
中国芯片排行榜

【头条】英伟达收购ARM交易或彻底泡汤;中国新兴EDA如何乘风破浪?

1.“MCU+电源管理芯片”组合来袭,国产芯片厂商能否打破单一产品困境?

2.集成电路高速发展,中国新兴EDA如何乘风破浪?

3.iPhone13生产目标下调1000万台遭芯片短缺,越南超两百万工人逃离工厂;

4.华为继续领跑模块化UPS市场;

5.荣耀:已与谷歌恢复合作,新机将预装GMS;

6.SA:小米领跑Q3中东欧地区5G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暴增5700%;

7.英伟达收购ARM交易或彻底泡汤:四国监管机构均有意否决;

1.“MCU+电源管理芯片”组合来袭,国产芯片厂商能否打破单一产品困境?

芯榜网报道,若提到2020年以来半导体行业缺货涨价最严重的芯片产品,MCU和电源管理芯片一定是首当其冲,虽然近期需求略有回落,但截止目前,上述领域的代表企业TI及ST的产品价格依旧居高不下,市场供给仍然存在缺口。

作为缺货的“重灾区”,MCU和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近期包括兆易创新、芯海科技在内的多家国产MCU企业陆续推出电源管理芯片,也有思瑞浦等模拟芯片厂商入局MCU市场,部分企业更是直接推出集成电源管理和MCU的芯片产品,电源管理+MCU的产品组合俨然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完整的产品组合更具竞争力

据了解,由于MCU市场供应商众多,竞争较为激烈,而价格竞争一直是各大厂商抢占市场的重要策略,导致MCU产品的价格一直不高。

特别是在消费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其价格低点已经被国产品牌拉至0.1美元,甚至于更低,连身处缺货旋涡中的龙头厂商ST都无法避免,不得不加入这场价格之战,ST将于今年底推出价格全面突破0.32美元的新一代STM32G0 产品。

ST中国区MCU市场与应用总监曹锦东在今年5月举办的STM32峰会上表示,如何进行成本优化,提供客户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是ST一直追求的目标。

价格竞争本就不易,国外MCU大厂还建立了非常全的产品生态,能同步提供MCU的周边配套芯片,比如电源管理芯片、驱动芯片、接口电路、数模转换芯片等,包括ST、TI、NXP、Microchip、Renesass在内的大厂都拥有这些产品组合,可以围绕主芯片MCU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

而国内厂商由于企业规模小,技术能力也受限,普遍是从单一产品入局,并不具备在产品组合方面的竞争力。

“国外大厂拥有完整的产品生态,在与国内厂商竞争时,可以通过降低MCU产品的价格来抢占市场,但仍然能从其他芯片赚到钱,甚至提高周边电源管理或是驱动芯片的价格来保证整体解决方案的利润。”业内人士对芯榜网表示,反观国内厂商,如果只做MCU,要保证利润的话价格就很难降下来。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终端客户也更愿意从一个原厂采购完整的解决方案,因为MCU不能单独使用,客户从一家企业购买MCU后,还需要从其他企业购买周边配套芯片,这对于客户的管理成本将大幅增加。

因此,国内外厂商都在不断完善公司产品生态,例如日本MCU大厂Renesas连续收购了Intersil、IDT、Dialog三家模拟芯片厂商,射频芯片大厂Qorvo收购了专注可编程电源管理和电机控制芯片厂商Active-Semi,专注LED驱动芯片的晶丰明源开始研发DC/DC电源芯片,并通过收购南京凌鸥进入MCU领域,以提高竞争力。

电源管理+MCU早已成市场趋势

由于MCU应用广泛,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所需要的功能并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行业情况,市场上陆续推出了搭配电源管理、无线通信、传感器、定制通信协议及硬件接口的专用MCU。

业内人士指出,MCU搭载其他芯片是顺应产业需求,该类产品的集成度更高,只需要极少的外围器件,不仅方便客户开发产品,还有效减少PCB板的占用面积及整体方案的尺寸,从而降低BOM成本,极具市场潜力。

另一名MCU专家也称,专用MCU是根据特定的垂直应用领域进行功能优化,推出兼具高性能和成本优势的产品,再好的通用MCU也无法在其垂直市场与专用MCU展开竞争。

在上述搭配中,电源管理+MCU的产品组合成为了众多MCU厂商的选择。早在2013年,Microchip就曾推出号称“全球首款”集成MCU的模拟电源管理控制器,该芯片主要面向广泛的消费电子和工业应用。

如上文所述,TI、Renesas、NXP、Qorvo、ADI、PI、三星等国外大厂都有电源管理+MCU的产品组合,国内厂商同样在朝该领域拓展,据芯榜网不完全统计,包括上海贝岭、中颖电子、比亚迪、晶丰明源、富满电子、伏达半导体、英集芯、泰矽微、思远半导体、芯海科技、兆易创新、昇生微、赛腾微、思瑞浦在内的众多国内厂商都推出了电源管理+MCU的产品组合,或是集成电源管理和MCU的芯片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TI、Renesas、Microchip等大厂所立足的通用MCU市场,近年来推出电源管理+MCU产品组合的国内厂商,有了更明确的垂直应用领域,比如,快充和TWS是兆易创新、昇生微、思远半导体、英集芯、伏达半导体等众多厂商的选择。

据了解,TWS、快充市场规模足够大,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也是少数国内厂商能与国际大厂直接展开正面竞争的领域,国内厂商正在积极涌入该领域。

高集成度是MCU产品一直以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更多“爆款”的细分应用市场将层出不穷,相信产业界还将涌现出大量极具创新力的专用MCU。(校对/Arden)


2.集成电路高速发展,中国新兴EDA如何乘风破浪?

芯榜网消息,从信息通讯、工业交通等传统领域,到大数据、AI、自动驾驶、5G等热点应用,芯片无处不在。在摩尔定律推动下,芯片设计愈加复杂,对上游EDA工具的依赖越来越高。美国Andrew.B.Kahng教授统计分析,如果不使用EDA工具,设计一颗28nm SoC大约需要77亿美元,而借助EDA工具,这笔费用会下降至4000万美元。这无疑是笔惊人的计算,也凸显出EDA软件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国内IC产业高速发展,一批EDA创业公司崭露头角,上海合见工业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合见工软)也应运而生。10月12日,合见工软在上海浦东举行验证仿真器新品发布暨研讨会,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复旦大学长江学者曾璇,海思项目群总监李选林,中兴微电子有线系统部部长贺志强,燧原科技创始人兼COO张亚林,索喜科技高级副总裁刘珲,平头哥验证技术委员会会长张天放以及沐曦首席验证架构师、DVCON China TPC主席王定等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到场,与合见工软共话中国EDA的发展与未来。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指出,EDA是典型由技术驱动的产业,其发展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在未来,技术仍将是EDA的核心竞争力。不过,中国在这一领域扮演的角色仍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中国在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方面的技术积累不足成为限制国内EDA工具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魏少军表示,从技术发展角度看,EDA不可能只依赖一家公司或一个高校,“它一定遵从一个开放合作的机制,因而开放的国际合作是必然的”。即便面对技术封锁,国内厂商也不能自己把门关起来。他就到场的华为海思、中兴微电子等企业指出,国内自主EDA工具得到头部企业的背书,是一个值得高兴的现象。一款EDA软件只有通过自身技术与客户应用的深度交互,最终才能变成一个具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具备优势的产品。

世界级开发专家集结 瞄准国内第一款商用级仿真器

合见工软成立于2021年3月,公司创业团队来自国际领先企业和国内创新领域的杰出人群,所拥有的EDA全球顶级水平人才在国内同领域企业中居首。公司成立之初,便致力于开发商业级EDA工具产品,例如仿真器UniVista Simulator(简称:UVS)。

合见工软联席总裁徐昀在致辞中指出,仿真器是集成电路验证环节的核心引擎,也是目前国内EDA工具链最短缺的部分。而在这一领域,合见工软拥有一支平均经验15-20年的核心研发团队。团队以自研和部分商用技术授权为起点,通过半年多时间的大量开发,快速推出了国内第一款商用级别的自主产权仿真器,同时得到了中国头部客户的支持来帮助产品的迭代和打磨。半年多时间推出一个商用级的仿真器,体现了EDA的中国速度。未来该产品将持续不断进行迭代,优化和重建,逐步过渡到完全自研的全新架构。合见工软将继续完善并扩展应用场景和功能,陆续推出新产品来支持行业需求和发展。

合见工软研发副总裁刘敬军在会上做了“UVS—灵活适配的高性能仿真器”的产品发布介绍。仿真器是大型IC设计公司使用量最大、占用计算资源最多的工具。通常,复杂的SoC芯片中包含上亿甚至百亿颗晶体管,更加快速、有效地进行设计验证是设计公司面临的极大考验。合见工软运用组件式松耦合快速开发迭代的方式,合理采纳新兴技术开展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推出第一代商用功能仿真器产品,适配客户端多样的应用场景。UVS支持Verilog, UVM以及其包含的System Verilog语言部分,仿真性能也与目前国际商用仿真器产品相当。该款产品现已获得业内知名公司试用。

从中兴微电子有线系统部部长贺志强的试用分享报告中记者了解到, UVS能够支持各种复杂的SystemVerilog语法和数据类型。在性能方面,仿真速度已经达到甚至优于其他仿真器,编译速度期待进一步优化。而且合见工软本土化的研发团队响应及时,能够迅速解决问题。

国内IC设计和软件产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也越来越要求新兴EDA公司能够提供自主可控、覆盖端到端的全流程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验证效率和验证完备性。

对于EDA产业的诉求,海思项目群总监李选林在报告中提出,只有同时做到EDA软件的可持续供应和具备竞争力,才能真正解决EDA卡脖子问题。竞争力方面,尽管与国外标杆软件仍存在差距,但合见工软能够快速推出具备良好基础性能的数字仿真器版本,非常值得业界关注。同时,只有全部采用自研或者开源的组件,未来才能做到长期持续供应,合见工软UVS在核心引擎自主创新方面的计划值得期待。除核心引擎之外,各类EDA工具都需要的关键组件 Verilog/SV Parser,由于场景复杂工作量大,以往都依赖于美国公司提供。华为自研开发了 Verilog/SV Parser,计划开放给合作伙伴使用,共同解决EDA卡脖子问题。

“芯“产业发展契机来临 自主研发EDA需求迫在眉睫

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EDA市场规模约为114亿美元,美国三巨头保持全球市场68%的份额,寡头格局进一步清晰。相比之下,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IC消费市场,EDA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不到10%。

在地缘政治、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各国越来越重视芯片等战略性产业的自主可控,提升配套的商用级EDA软件自给率迫在眉睫。

对此,索喜科技高级副总裁刘珲在最后举行的圆桌论坛上表示,全球4600亿美元规模的半导体市场是建立在110亿美元市场的EDA支撑之上的,从技术卡脖子的角度讲,EDA很关键,并且门槛非常高,全球范围内人才也是比较稀缺。“本土企业做EDA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强调说。

但和国际巨头相比,本土企业仍面临技术、市场容量以及客户接纳周期长等三方面限制。刘珲指出,本土EDA规模很小,成长空间很大,但开发如果一切都从零开始,周期势必会非常长。但如果能以开放的心态怀抱相关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基于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充分利用部分成熟可靠的商用技术和一些创新的开源技术模块,这将是一个非常可行且可控的方式。据悉这也是合见工软成立最初选择的阶段性发展模式。

沐曦首席验证架构师、DVCON China TPC主席王定也说,开源技术能够充分体现用户的现实需求和差异化的创新思想,而融合于成熟商业产品的开源技术,其精华所在就是能让EDA初创企业更接地气,知用户所想,达用户所求。

燧原科技创始人兼COO张亚林称,合见工软现阶段的发展模式是基于快速的产品迭代和客户启动相结合,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模式,非常新颖的模式。至于这是否是当前EDA初创企业的正确发展思路,平头哥验证技术委员会会长张天放认为,评估和选择好利于商业级产品研发的开源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避免重复造轮子带来的不必要的开销,降低初创企业的商业级产品开发成本。

另外,以合见工软最先切入的验证赛道为例,验证贯穿整个IC设计过程,尤其对于先进工艺节点来说,决定了项目的成功与否,同时也是芯片signoff(签发)的一个重要支撑。

刘珲称,平台化ASIC业务是索喜的一个特点,需要大量的前端验证工作做支撑, 同时中国业务在索喜全球业务中占比很大,从这点出发,会积极拥护本土EDA企业发展。相比头部三家企业,本土EDA企业的优势在于响应速度和资源配置,以及对工具特定特征的支持等方面。 

此外,在师资力量和人才方面,中国相比美国来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复旦大学长江学者曾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人才培养不能单单是一个在学校里学习什么课程的问题。她认为,人才培养应该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必须跟着项目走。至于能不能形成这样一个更广泛的合作机制,来共同来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可能会成为建设人才梯队的关键。合见工软同时也表示必须要重视和高校的联合人才培养,源源不断的优秀新鲜血液是打造EDA生态的基础。

尽管在合见工软看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程EDA工具研发,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展望未来,这家立足本土的EDA企业将不断聚合行业领军人物与各方资源,打造新一代的世界级工业软件,以创新技术和应用模式服务中国以及全球客户,并与业界伙伴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中国芯片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芯榜-芯片排行榜 » 【头条】英伟达收购ARM交易或彻底泡汤;中国新兴EDA如何乘风破浪?
分享到: 更多 (0)

芯榜:媒体 数据 排名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