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芯观点】美光财报,深度拷问全球PC市场与DRAM的相关性
2、中国半导体新一轮大潮下,芯片初创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3、印度面临缺电危机,全球供应链恐更混乱
1、【芯观点】美光财报,深度拷问全球PC市场与DRAM的相关性
芯榜网报道,近日,华尔街半导体分析市场传出一则令人较为诧异的消息,美光28日公布至9月2日为止的2021会计年度第4季营收达82.7亿美元,年成长36%;净利27.2亿美元,但是美光预期,至11月底止的本季营收约76.5亿美元,远低于分析师预测的85.7亿美元;剔除特定项目后,预估每股盈余(EPS)介于2至2.1美元,也不如市场原估的2.56美元。
“疫情红利”还剩多少?
之所以令人诧异,首先是截至十一月底的季度营收足足低于华尔街预期10亿美元左右,超出了起伏线,其次,美光把此种现象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一致指向了全球个人电脑(PC)产业链。在财报公布后的电话会议上,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表示,预计第四季度DRAM和NAND出货将小幅下降,一些PC客户由于元件短缺调整了对内存的采购。种种迹象显示,美光的“疫情红利”,即居家办公、学习带来的PC订单量暴涨的局面要吃尽了,因此,2022会计年度资本支出将介于110-120亿美元之间,但DRAM生产设备年度资本支出将低于今年。
耐人寻味的是,美光CEO并未透露PC具体缺货的元器件到底都有哪些,只是表示这可能是个短期问题,而且公司的营收比例中,来自汽车和工业的存储需求已经压倒了内存和存储,数据中心已经超过PC成为最大的内存用户。
PC的增长周期是否在2021年已经到了一个拐点?至少年初的各大分析师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无论如何,美光这次财务电话会议向我们透露了全球存储市场一些易被业内人士遮蔽或者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很多时候,存储芯片公司收取的交易服务费高于卖芯片的费用,当然这一切都和PC(包括平板)的出货量相关,把持了PC存储芯片的产能,就拿到了议价权。
依旧以美光为例,该公司 2021 财年迎来了飙升,当时需求旺盛时,该公司可以收取更多费用。在此期间,其销售额为27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是五年前的两倍多。多年来,这家总部位于爱达荷州的公司的官方报告称,销售额下降了20%以上,而收益却增长了80%。
至于PC的销售周期是否和存储行业的整体的兴衰吻合,恐怕要等三星和SK海力士披露更多信息之后,我们才能对此勾勒出更清晰的轮廓。
PC、平板与DRAM
不妨先来看看,年初的分析师们的普遍预计:今年PC出货量将增长15.6%,今年PC的DRAM需求应增长21.4%, NAND需求应增长 44.9%。不过因为广泛意义上的“后疫情”时代已经逼近,预计2020年至2024年期间,全球PC单位出货量年增长率仅为2.1%。
也许警铃早在今年第三季度开始时就已经响起:根据全球知名智能手机和PC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在第二季度结束时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在今年第二季度达到6560万台,虽然与2020年第二季度相比增长15%,但比2021年第一季度的6820万台下降4%,无疑,PC市场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
同一时段,中国大陆的PC制造商生产了3600万台新机,同比增长37.9%,其中7月产量增长10.3%,第二季度同比增长13%,比预期要放缓一些,主要是由于全球芯片短缺的影响。台式机销量一直在下降,但个人电脑的整体下降趋势已经被更适合远程工作和教育灵活性的设备所抵消。数据显示,在西欧的很多国家,台式机出货量今年将同比下降21%,不过与去年相比,笔记本电脑的需求增长了近75%。
按照华尔街知名存储分析师,theinformationnet创始人Robert Castellano分别绘制了疫情之前(包括对疫情之后的预测)和疫情之中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出货量曲线,疫情之中,PC和平板的出货量分别时常规时期的1.6和1.4倍,如下图:
那么,PC出货量将对全球存储芯片市场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我们从PC DRAM的角度看,的PC出货量将增加 1.6 倍,而PC DRAM 将增加1.9倍(如下图)。同样,与平板电脑出货量的1.4倍相比,平板电脑的DRAM 需求将增长1.6倍,为什么PC的DRAM增长速度高于平板电脑这么多呢?因为PC的平均DRAM容量从2019年3月的每台设备 6.11GB 增加到今年第四季度的7.49GB。相对应之下,DRAM容量的平板电脑应不会增加太多。
如果我们对“后疫情时代”,即相对更加平稳的PC和平板出货量计算的话,2017 年至 2024 年间年均PC增长1.3倍,PC DRAM 将年均增长2.2倍,同样,平板电脑出货量预计将增长1.2倍,平板电脑的DRAM需求将增1.7倍。
PC、平板以及DRAM NAND的增长情况(2020-2024)
存储芯片行业以其难以捉摸的繁荣与萧条周期而闻名,具体到DRAM,还有一个特点则是规模化经营。
2012-2021,存储芯片市场波动性很强(彭博社)
有关这点,芯榜访谈栏目专采访了全球资深存储行业分析师,Objective Analysis董事长Jim Handy。Jim Handy就存储行业尤其是DRAM市场向芯榜网分享了他很多有深刻洞见的分析:“DRAM市场整合的原因在于,DRAM收益的平均增长速度,比拥有一个有竞争力的DRAM制造工厂的成本增加速度要慢。制造工厂的成本每年增加约13%,而DRAM的收益平均每年只增长4%左右。一个公司能够继续参与DRAM业务的唯一途径是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在一个增长更为缓慢的市场中,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方法就是增加市场份额。因此,有些公司减少其市场份额,有些公司通过收购这些公司来增加他们的市场份额,或者仅仅通过向市场输送更多产品来增加市场份额。DRAM是一个正在整合的业务。我期望DRAM的厂商能从现在的三家——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减少到两家。我不能告诉你具体是哪两家。这事需要时间,但肯定会发生的。”
Objective Analysis董事长Jim Handy接受了芯榜访谈的采访
虽然Jim Handy对芯榜网卖了一个关子,但他道出了存储芯片公司的另一个盈利链条,即制造成本和DRAM的收益速度,后者必须要跑赢前者。由此我们看到一个链条上的三个点:PC和平板出货量——PC和平板的DRAM增长速度——DRAM制造商的生产成本。这个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收到了疫情大环境的影响,经常像风箱里的老鼠一样,被车用芯片和手机芯片来回挤压,但某种意义上又是远程办公和教育的刚需,所以给诸多存储制造商的前景带来了诸多难以控制的变量。
结语
众多分析机构都已经对2021年全球个人电脑和平板电脑出货量的前景做了预测,总体上是乐观的,预计2021年个人电脑出货量将增长15.6%至3.5亿台,而平板电脑预计将增长2.5%,但对以美光为首的企业来说,虽然PC的营收占比在下降,但毕竟是传统核心业务之一。相比PC出货量,他们还面临着更加激烈的DRAM市场规模化经营的溢出效应,以及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
2、中国半导体新一轮大潮下,芯片初创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中国芯片热潮仍在持续。
前有传统芯片企业聚焦技术迭代,与世界领先的半导体公司正面比拼,或追赶或抵抗,坚守自家技术产品市占率;后有新型芯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瞄准细分市场做技术突破,向国际水平看起,立志有朝一日能够填补国内半导体之中的小块空白。
在业内立足多年的国内芯片大企业,凭借稳定的产品市占率和经过长期验证的管理运营模式,要么已经上市,要么已形成品牌效应,除去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市场化的道路无需有太多担忧。
然而,诞生于浪潮之下的芯片初创公司们,看似打得火热,又有哪些真正被资本看好并获得有更多的市场机会呢?不仅如此,到目前为止国内拥有专利的芯片公司数量已经超过 2 万,要从这样激烈的比赛中脱颖而出,中国芯片初创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上周四,雷锋网受邀参加 ELEXCON 2021 深圳国际电子展暨嵌入式系统展创“芯”蓝海评奖成功秀暨半导体投资沙龙,听几位投资界大咖围绕“芯片蓝海”这一话题展开激烈讨论,从生长周期、地域、赛道等方面一一剖析,得到一份可供参考的答案。
芯片浪潮顶点尚未到来,创企仍有 3 年甜蜜期
自科创板开市以来,半导体公司含量尤其高。
两年前,科创板首发 25 家公司中,半导体公司以 24% 的比例位居第一;两年后,已有超过 90 家半半导体企业与科创板交过手,总市值破 10000 亿。
疯狂的市场不乏泡沫的存在,虽然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泡沫期即尴尬期,但对初创企业而言,泡沫则是甜蜜。泡沫期越长,初创芯片公司的甜蜜期就越久。而在资本看来,泡沫并非是好坏的代名词,而是产业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尽管半导体市场看上去已经足够大, 但半导体市场的泡沫还未触及天花板。
某一线人民币基金信息科技方向投资人认为,有泡沫是好事,有了泡沫大家才有加入市场创业的动力。“创业是很辛苦的事,什么样的目标能够让创业者持续不断地努力?看到大泡泡也可以是一个目标。有泡沫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利用泡沫。”
旦恩资本合伙人刘旭也表示,行业要发展,必须经历泡沫期。“对于创业而言,浪潮退去时,必须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投资人而言,相当于一颗芯片从设计、定义,再到 TapeOut、试产、量产的时间,相当于 2 年之后,要看见企业形成自己的正向经济流。”
另一位投资人则用煲汤泡沫类比市场泡沫:“一锅清水永远不会产生泡沫。反倒是有肉、有骨头、有料的汤才会产品泡沫,正是有人不断往锅里加料,汤浓度和营养才会越来越高。对于投资人来说,尽量找大骨头投资就好。”
投资人们一致认为,市场泡沫是芯片初创企业挤进赛道的一种表现,同时也为想要在芯片领域创业的团队提供一些机会。
不过半导体产业历来都是“第一名吃肉,第二名喝汤”,浪潮之后,国内的半导体终将走向小公司被大公司吞并的结局。如果一家初创公司想要进入芯片赛道,当下可能是最好的时机,但留给初创企业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刘旭认为半导体公司并购将在 24 个月之后大规模发生,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常军锋则认为,目前的泡沫远远不够,预计并购将在 3 到 5 年之后。
“整个半导体产业还在向中国转移,按照国内目前的发展水平,我们最多是小学水平,泡沫还远远不够。”常军锋将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划分为 2000 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和 2000 年后的星星之火时代。
他表示:“原本预计 2010 年可以实现燎原,结果及时雨到 2017 年才到来。不过晚到的及时雨能够和已经成熟的消费电子市场相结合,给高端芯片的进军提供了机会。”
也就是说,想要进军芯片领域的初创公司,近 3 到 5 年仍然是入局的好时机,至少在资本市场能够给予其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那么,什么样的初创公司机会更大呢?
蓝海赛道有三大关键,汽车电子并非绝佳机会
纵观全球的半导体行业,英特尔和 AMD 几乎占据所有 PC 端 CPU 市场,国内龙芯、飞腾等国产 CPU 公司追赶多年,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暂时依然无法同英特尔、AMD 匹敌。存储芯片日韩企业竞争力强,长江存储也是依靠多年技术积累,通过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才成功设计出中国首款 3D NAND 闪存,与三星、SK 海力士的技术水平达到统一层级。
对于初创芯片企业而言,高端芯片市场大,相应地技术门槛更高,且几乎已经没有分食的机会。新的机会究竟在哪儿?
宏观层面,可以从中国半导体行业大背景中寻找,微观层面,可以从技术细分领域本身寻找。
参与此次半导体投资沙龙的其中一位投资人认为,中国半导体有三大机会——中美贸易摩擦引导下的国产替代机会;整个半导体行业从欧美向日韩、向中国台湾再向中国大陆转移的机会;燃油汽车转向电动汽车、功能机转向智能机等行业变化的机会。
“如果初创芯片企业所在的领域同时满足这三大趋势,既满足国产替代,又满足行业专业,将会是相对蓝海的领域。”
不过这位投资人也提出,如今蓝海本身很难界定。“游泳高手可以游到 20 海里之外,那儿可能是蓝海;如果游泳水平本身就不够,只能在岸边游泳,可能永远都是红海。”
初创芯片公司在寻找蓝海赛道之前,首先得保证自身技术足够扎实,其次得保证初创团队能够持续创造价值。或许 5 年至 10 年前,只要公司稍微有技术优势就能获得资本青睐,但如今无技术、仅有技术已经很难获得一张在蓝海区域游泳的门票。
某一线人民币基金信息科技方向投资人表示,技术稀缺性也是资本考核创企的重要标准。“如果技术很难,但大家都能做,也不能称之为很好的、所谓可依赖的资源,更多的还是要从技术稀缺性考虑。”
如果上述这些条件,突出重围,找到蓝海的机会将更大。
蓝牙芯片公司恒玄科技就是在 20 公里之外找到蓝海的典型案例,创始人及初创团队有丰富的半导体行业从业经验,成立发展之时恰逢 TWS 耳机市场火爆,成立 3 年开始盈利,成立 5 年就覆盖了音频市场几乎所有的头部企业,在全球前 5 大手机品牌中,除了苹果用自家芯片外,其他四大均采用了恒玄科技芯片,谷歌、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均同恒玄科技达成合作。
拿到门票后,就要选择海域。
某一线人民币基金信息科技方向投资人给出了三个依然存在较大体量的半导体细分市场——200 亿美金的模拟芯片市场、200 亿美金的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和存在技术迭代的其他市场。
“电源管理类芯片公司正在肉眼可见地增长。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可以分为消费电子、TWS 电池仓、x86 换 Arm 等领域,有很多细分点,对初创公司而言,确实有有很多机会。”刘旭说道。
除此之外,如今火热的汽车电子赛道能否被视为蓝海赛道?
在汽车电子从业多年的常军锋认为汽车电子市场看似庞大,但实际上能够赚取的收益和有能力进军的车厂都是小数目,对初创芯片公司而言不一定是蓝海赛道。
“如果没有在一定时间找到市场定位,并打开市场的话,失败的概率很大。如果不是为了 To VC,且更看重落地的话,还是不要轻易选择汽车电子领域,”常军锋告诉雷锋网。
另一位投资人则认为,汽车电子赛道一定是大趋势。“电动汽车国产化之后,我们国家整个汽车的生产和品牌都会对外输出,整个大赛道会带动中国整个供应链的成熟。这时候切入到这点上,大公司有很多机会。观察某存储芯片大厂的年报就可以发现它已经有很多产品过了 ACQ100 认证,未来一定会杀入到汽车赛道。”
不过,这位投资人也明确表示,选择切入汽车电子的公司,前提最好是已经在消费电子领域赚取一定的利润,才能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公司往汽车电子领域发展。
“先在消费类电子的 MCU 里已经拼杀了很多年,再细分出来了一个市场去做车用 MCU,你才能扛得过人家两三年的认证期。”常军锋说到。
对于有能力在汽车领域深耕的公司,第三代半导体、分立器件、BMS、电源管理都是不错的机会。
政策支持看华东,市场支持看华南
除了找准赛道,对于初创公司而言,选择在哪座城市发展也是重要问题。
深圳和上海时常是众多初创芯片公司的首选。”基本来说,上海产业链比较均衡,政策多,深圳有电子信息的市场。想要市场就不要图政策,想要政策就不要首先去考虑市场。”常军锋说到。
常军锋认为,就现状来看,华南地区大部分是草根创业,以赚钱为主,今年做出来就是为了明年能够卖出去;华东地区大部分都是高大上的企业,可能 5 年都可以不产生销售额,所以华东的人才和资本投入较大。
”不过我们一直在呼吁政府提高全产业链均衡,补短板、补生产链,包括引进高端设计进驻华南地区。”
另一位投资人则认为,企业需根据自己不同的资源禀赋、所在领域做出选择。深圳市场信息浓度高,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趋势,上海外企多、海归多,技术信息比较充分。
“资金是流动的,不会局限在某个地方,但是每个地方可能在人才流、信息流方面有区别。Foundry 和封测厂在的地方,就有先天的信息优势。”
刘旭也持相同的态度,认为市场能力强的可以将总部设置在华南,研发能力强的可以将总部设置在华东。
不过,某一线人民币基金信息科技方向投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认为上海设计公司扎堆,技术强的公司太多,初创公司争取支持的难度较大,但在大湾区、深圳、珠海、佛山等地区,还能够争取到比较好的创业政策。
小结
近两年来,国内芯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于中国半导体企业的整体发展来说,这是好现象。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尽管在高端上做突破是国家半导体行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但对于一个个拥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初创芯片公司而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抓住机会活下来。
毕竟,再强大的技术,倘若最终无法被市场接纳,也聊胜于无。(雷锋网)
3、印度面临缺电危机,全球供应链恐更混乱
继欧洲、中国大陆后,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印度受限发电厂燃煤存量严重偏低,也面临缺电危机。
英国金融时报(FT)报导,印度电力部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1日,印度135家火力发电厂的燃煤存量平均只剩四天,比8月初的13天少,且逾半数发电厂的存量不到三天。
野村金融咨询和证券公司印度经济学家南迪表示,印度电力产业正面临「完美风暴」:需求高、国内供应偏低,且难以透过进口拉高存量。
尤其煤炭短缺升高了印度大规模停电、电价上涨或发电业者获利受冲击的可能性。目前燃煤发电占印度总发电量的比率约达到66%,高于2019年的约62%。
业界担心,印度面临缺电危机,恐冲击当地台商生产。对此,鸿海、纬创皆未对此事发表评论。据了解,鸿海、纬创印度工厂主要生产销售当地内需市场的iPhone,消息人士透露,两大电子代工厂印度iPhone生产据点皆未传出缺电状况。
由于印度电网系统脆弱,跳电是目前在当地的台商最常遇到的状况。连接器大厂正崴表示,当地没有限电,但是常有跳电情形发生,惟公司都备有发电机因应,因此目前印度厂区生产状况并不会因跳电而有影响。
台达电在印度投资多年,主要生产通讯电源、不断电系统(UPS)等业务,未来进一步将延伸至楼宇自动化(BA)等应用。针对印度缺电问题,台达电强调,公司厉行节能,用电相对弹性,目前正密切观察印度电力问题。
东元在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有座生产小马达工厂,于2017年量产,年产能约5万台。今年第2季受疫情严重影响、厂区上工率大减,加上物流受阻,出货速度减缓。东元表示,并未听闻印度厂所在地有限电情事。
网通品牌厂友讯自1993年就前进印度,今年印度分公司将从销售扩大到制造。但后续受到疫情跟限电影响,也密切关注友讯后续印度布局动态。(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