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榜网消息,近几个月来,电池材料涨价备受投资者关注。根据生意社价格监测,2021年9月工业级和电池级碳酸锂华东市场价格延续8月的上涨势头持续,直至月末价格仍处上涨区间但稍有放缓。截止9月28日工业级碳酸锂华东地区均价价格为167800元/吨,与月初均价相比价格上涨了40.77%。
分析认为国内四季度锂资源受限仍无法缓解,年底前碳酸锂市场仍有需求缺口存在,还是有上涨的空间,预计短期碳酸锂价格仍处于上行走势,但会有小幅放缓。
在电池正极材料缺货涨价的背景下,材料厂商也纷纷开启募资扩产模式。作为三元前驱体的厂商,科隆新能也是打算通过IPO的方式募资6.13亿元大幅扩产。但在营收和毛利率均不及同行,且三元前驱体产能利用率下滑的背景下,科隆新能为何还要大幅扩产?
营收规模、毛利率均跑输行业均值
2018年至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蓬勃发展的三年。上游的电池正极材料随动力电池市场呈现较快增长。主流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和三元正极材料,根据其特点不同,应用领域也不同。根据GGII统计,报告期间,中国锂电正极材料总出货量自27.5万吨增长至51万吨,复合增长率达36.18%。三元材料经过三年的发展,也已成为锂电正极材料中主力之一。
不过,科隆新能的市场表现却跟不上行业的脚步。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科隆新能的三元前驱体分别产生收入6.36亿元、7.61亿元和7.28亿元,分别占当期主营收入41.34%、53.27%和47.33%,是该公司的主营产品。
科隆新能的三元前驱体和三元正极材料合计收入占比持续过半,但该业务在2018-2020年销量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38%和-3.28%。
根据GGII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三元正极材料出货43.0万吨,同比增长25.4%,带动全球三元前驱体出货量42万吨。近三年,科隆新能的营收水平和营收同比增幅却跑输行业平均水平。
除此之外,科隆新能2020年的归母净利润为5425.66万元,同比增长2.02%,远低于2019年的同比增幅。当期,科隆新能销售费用为4,303.62万元,同比增加51.99%,科隆新能表示,主要系以前年度销售的汽车动力锂电池于2020年接近质保期限导致当期售后维修服务费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至2020年,科隆新能获得的政府补助也贡献了其较大的利润。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1,569.60万元、2,607.58万元和1,548.91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4.29%、42.18%和26.30%。科隆新能存在政府补助减少导致利润下滑的风险。
原材料涨价压力下,毛利率或将持续下滑
净利润下滑背后,与其产品毛利率的持续下滑紧密相关。通过查阅招股书发现,2020年,科隆新能主营产品三元前驱体的毛利率同比下滑。最新一期财报数据显示,该产品的毛利率为8.72%,较去年同比减少0.86个百分点。
2018年至2020年,公司三元前驱体的毛利率持续低于同行可比公司均值。而近年来原材料持续涨价或导致其产品毛利率进一步下滑。
科隆新能电池正极材料业务所需原材料主要包括镍粉、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等,二次电池业务所需原材料主要包括银、镍板等。报告期内,直接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分别为88.82%、86.28%和 84.87%,占比较高。
与科隆新能生产经营相关的金属原材料主要包括镍、钴、锰、锂、银等。我国锰资源较丰富,但锂盐、钴、镍资源匮乏,锂盐、钴、镍资源需国外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宏观政策环境、市场供求状况及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今年来,电池原材料科隆新能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及供应状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图源:生意社)
随着主要原材料供应短缺、价格大幅上升,市场供应失衡等因素导致原材料采购与销售订单不能及时匹配、原材料价格波动无法完全向下游传导等情形,将导致科隆新能不能及时采购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或原材料采购价格较高,从而对其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三元前驱体产能利用率下滑,不确定性隐患凸显
科隆新能本次IPO备受市场关注的重点在于其产能利用率及扩产的问题上。
科隆新能IPO募集6.13亿元用于投资于“年产1.2万吨高性能动力电池三元前驱体建设项目”、“年产4000吨高性能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建设项目”和“高性能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研发中心项目”等项目。
根据招股书的项目分析,本次达产后,科隆新能的三元前驱体产品和三元正极材料提升的产能比例分别为70.59%和266.67%。
然而,招股书显示,科隆新能的三元前驱体产能利用率正在下降。三元前驱体近三年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8.77%、69.59%、54.33%。
从数据来看,2020年科隆新能的三元前驱体的产能利用率刚过半。而销量方面,2018年至2020年,科隆新能三元前驱体销量(含受托加工)分别为7638.05吨、8642.62吨和8643.18吨,近三年的销量稳定在9000吨以内。也即是说,在当前产能利用率,其产能也足以应付客户的需求。
对于产能利用率降低的问题,科隆新能解释称,2019年产能利用率下降主要系公司四季度新建产线投产,投产初期产能逐步释放所致。2020年,受海外新冠疫情影响,三元前驱体产品国际订单延期交付,导致当年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海外前驱体交付陆续恢复,发行人前驱体产能利用率2020年四季度已恢复至较高水平。
若耗资3.8亿元打造的年产1.2万吨的三元前驱体项目顺利落地后,届时市场实际需求多少,科隆新能的产能利用率能否提上,仍需打上巨大的问号。
在项目说明中,科隆新能对扩产三元前驱体也做了如下说明:“三元前驱体领域竞争较为激烈,下游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会将产能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如果未来产能扩张不及时,影响对下游大客户的供应,则公司可能存在被其他同行业优秀企业超越的风险。”
上述说明也表达了其对大客户的重视,其中就包括了海外客户LG化学。报告期内,科隆新能的海外销售金额分别为51,044.20万元、64,972.45万元和57,219.81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3.20%、45.48%和37.20%。
但受海外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科隆新能三元前驱体收入增速有所减缓,影响毛利金额。从具体产品来看,表现为境外客户采购需求下滑,采购合同未能按期执行,相关产线产能利用率下降,导致单位成本的降幅小于销售均价,毛利率下降。
总体来看,在当前海外不确定性凸显的背景下,对产能利用率原本就不高的三元前驱体项目进行大幅扩产,或将会进一步降低其产能利用率,从而对其产品毛利率造成影响。(校对/Ar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