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联合光电:与华为有合作智慧屏项目,未直接持股小派科技
2、工人短缺和成本上升或加剧全球芯片荒
3、科大讯飞投资成立讯飞超脑 后者经营范围含集成电路设计等
4、电子大宗气体方案供应商 宏芯气体获近亿元pre-A轮融资
5、韩媒:三星Q3芯片业务将实现强劲收益
6、工程师爆料:iPhone 13小改是为了给明年的iPhone 14憋大招
1、联合光电:与华为有合作智慧屏项目,未直接持股小派科技
芯榜网消息,9月27日,联合光电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有合作智慧屏项目。同时透露成,其参与投资的广东联电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小派科技(上海)有限责任公司5.83%股份;联合光电没有直接持有小派科技(上海)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
据悉,联合光电是一家集光成像、光显示、光感知为核心技术的专业镜头、光电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经过多年光学领域技术的沉淀和深耕,联合光电掌握了光学镜头及光电产品的设计开发、超精密模具技术及智能制造技术,拥有非球面镜片、菲涅尔镜片、自由曲面镜片等核心光学器件的制造工艺,从光学设计、模具设计、精密加工、开发到全智能组装制造系统,其光电产品在光成像、光显示、光感知领域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随着5G技术的日趋成熟,人工智能的兴起,联合光电的光电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安防视频监控、消费电子、新型显示、智能驾驶等领域。
小派科技2015年11月注册成立,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VR硬件厂商,拥有小派8K和小派5K等系列产品,主打高性能PCVR头显。2020年10月,小派科技在世界VR产业大会上再次荣获“中国VR企业50强”。近日,小派科技宣布获得由联合光电投资的B+轮融资,金额为数千万元。
同时,联合光电还表示,公司已于2020年底启动定增项目厂房的建设,整体建设按计划正在进行中。定增项目厂房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1,800万套车载镜头产品、200万套新型投影镜头产品以及58万套VR/AR一体机。对于限电政策,联合光电表示,全国性的限电对公司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公司目前运营一切正常。(校对/Andy)
2、工人短缺和成本上升或加剧全球芯片荒
图源:Ars Technica
芯榜网消息,IPC最新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芯片短缺问题可能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行业缺乏专业工人及成本上升等原因正进一步加剧缺货趋势。
据外媒Ars Technica报道,在IPC的这项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公司预计,芯片短缺至少会持续到2022年下半年。
报道并未对此次调查的样本容量作说明,不过有80%的芯片制造商表示,很难找到接受过正规培训、能够处理半导体制造所需的剧毒化合物的工人。北美和亚洲的问题要更严重,与欧洲相比,这两地的的公司还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报道指出,有三分之一的亚洲芯片制造商表示,很难招聘到合格工人,而北美和欧洲的公司这一比例分别为67%和63%。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订单积压增加的亚洲半导体公司较少(42%),而北美和欧洲公司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5%和60%。
因此,46%的芯片制造商表示,正通过对现有员工进行再培训以填补岗位空缺,同时44%的公司表示通过加薪使工作更具吸引力。其他措施还包括:为员工提供更灵活的工作时间以及更多培训机会。
除此之外,很多公司表示,材料成本上升也是一个问题。全球范围内,一些材料成本上涨高达90%,几乎同样多的公司也表示这种趋势将至少会再持续半年。IPC称,芯片制造商的利润率将因此缩水。(校对/思坦)
3、科大讯飞投资成立讯飞超脑 后者经营范围含集成电路设计等
芯榜网消息,天眼查显示,9月26日,讯飞超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讯飞超脑)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彭小露。
从股权穿透图来看,讯飞超脑由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100%持股。
图片来源:天眼查
据悉,讯飞超脑的经营范围包括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电子产品销售,通讯设备销售,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等。(校对/小北)
4、电子大宗气体方案供应商 宏芯气体获近亿元pre-A轮融资
芯榜网消息,近日宏芯气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芯气体”)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信熹资本、弘卓资本联合领投,中鑫创新、文治资本跟投。融资将用于初期项目投资、吸纳更多高端人才、探究电子气体前沿技术,致力于实现电子气体国产化。
宏芯气体是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电子大宗气体服务的初创企业,公司于2019年初成立,核心团队均来自林德、空气化工、法液空等国际一流企业的电子气体业务部门,已经建立起覆盖业务开发、技术方案、项目建设、运营执行全流程的成建制团队。
宏芯气体秉承专业主义,致力于成为中国本土电子行业领先的气体和工程服务商,用芯服务,以科技创新提供专业高质的电子气整体解决方案,共建本土电子气体产业生态,助力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电子气体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液晶面板、光伏、LED等多个领域,涉及电子制造多个环节,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影响重大,在半导体材料市场占比高达14%,仅次于大硅片。电子气体产业有着极高的技术门槛,对于气体供应系统也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目前半导体领域的电子气体市场主要被掌握着高纯工艺、能大规模量产的欧、美、日巨头公司所占据,是中国半导体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据统计,林德集团(含普莱克斯)、空气化工、法液空和大阳日酸四大龙头占据了全球电子气体90%以上市场份额,国内专业电子气体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正处于中国大陆晶圆厂投产高峰期,新的晶圆厂扩产给国内厂商带来发展新机遇,根据国内晶圆厂的建设速度和规划,预计2025年,中国大陆电子气体市场空间将会接近300亿元大关,是2019年市场需求的两倍,国内电子气体行业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窗口期。
电子大宗气体的供应系统,要求必须在系统安全、供气稳定、连续不中断的前提下,保证长期运营气体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包括对气体的峰值、压力、露点、颗粒度、流速等都有严苛的精度要求,对指标波动范围有精准限定。电子大宗气体在设计、建设与运营中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非专业背景和资深项目经历人员,几乎无法掌握和积累其中的关键knowhow。宏芯气体团队成员均有十年以上的电子气体行业经验,创始人白久曾任林德中国区电子事业部业务总经理,过去十多年带领团队承建了英特尔、台积电、中芯国际、联芯、长江存储、三星、京东方等晶圆厂和液晶面板厂等诸多大宗气站项目,业绩稳居行业第一。
宏芯气体依托专业背景的核心团队和过往的成功经验,能够供应和国际大厂同等品质的大宗气体产品,并通过优化型号配置实现更低成本,团队熟知半导体产业逻辑,有丰富的客户需求Database及诊断客户用气需求能力,同时拥有安全稳定的运行经验,优质的供应链资源,可提供深化的设计方案及高质量的建设方案。
宏芯气体扎根本土,能够更精准的理解国内Fab厂商的关键需求并提供定制化服务。团队自2021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作以来,已获得多家国内一线Fab厂的高度认可,目前已经成功中标上海新微半导体、浙江创芯半导体等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四季度正式投产。此外,公司在两个月内就顺利通过了中芯国际绍兴工厂的合格供应商认证,并完成了电子大宗气站的招投标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参与国内几个潜在主流大厂的电子大宗气体气站项目。同时伴随Pre-A轮的融资结束及新项目发展的良好开局,宏芯气体的后续轮融资计划也得到了众多半导体产业资本的密切关注。
未来宏芯气体将对传统解决方案进行智慧升级,为下游客户提供更高效、更优化的产品服务,公司还将积极开拓电子特种气体等的业务布局。
浙江创芯半导体厂务负责人表示:“尽管当前12寸产线电子大宗气体市场由国外企业主导,但以宏芯气体为代表的国产电子气体厂商已崭露头角,浙江创芯始终坚持国产替代的发展思路,宏芯气体团队深耕电子大宗气体产业多年,对电子气体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热爱呵护电子气体行业,拥有科技兴国的决心。”
弘卓资本管理合伙人赵文军表示:“宏芯气体团队拥有10多年的电子大宗气体运营经验,有着深厚的产业实践积累。当前中国进入集成电路制造新一轮的产能扩张周期,电子大宗气体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国产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宏芯气体市场前景极佳,团队专业能力极强,我们非常看好宏芯气体的发展前景。
文治资本合伙人唐德明表示:“电子气体是垄断性极强的赛道,当前12寸半导体气体市场由林德、法液空等外企占据,国内企业进入该赛道的门槛极高。大宗气站属于长期投资,签约时间长达10-15年,对晶圆厂的生产运作至关重要,需要有非常丰富的管理经验,宏芯气体是当前国内市场中最成熟最完整的大宗气体团队,对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非常看好宏芯气体未来的发展。”
中鑫创新合伙人王宝柱表示:“当前半导体设备材料国产化不到10%,宏芯气体是国内半导体电子大宗气体产业内最专业的最成建制的团队,是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中实现国产替代、打破外资垄断格局的中坚力量,优秀团队的稀缺性以及快速发展的行业坚定了我们战略布局的信心。”
5、韩媒:三星Q3芯片业务将实现强劲收益
图源:网络
芯榜网消息,韩国当地9家券商数据显示,受半导体业务增长和韩元疲软影响,三星电子预计将在第三季度实现16.3万亿韩元(138亿美元)的营业利润,环比增长29.7%,同比增长31.9%;而同期销售额预计为75.1万亿韩元,较上月增长18%,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2%。
据韩联社报道,分析认为,在今年第三季度,三星电子半导体业务由于价格上涨和收益率提高,将再次成为该公司盈利主力。本月早些时候,市场研究公司IC Insights预测,三星第三季度半导体销售额有望达到223.2亿美元,坐稳全球最大芯片销售商地位。
韩亚金融投资(Hana Financial Investment)分析师Kim Kyung-min表示,“就芯片业务而言,三星通过降低成本进而提高盈利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据其称,三星提高了非存储芯片先进工艺节点的产量,同时降低了15nm DRAM和128层NAND闪存产品的成本。
据预计,加上韩元疲弱影响,三星芯片业务第三季度的营业利润将达到10万亿韩元左右。
尽管如此,DB金融投资(DB Financial Investment)分析师Eo Gyu-jin表示,预计第四季度DRAM价格将下跌,到2022年第四季度将进一步下跌,因此三星电子的营业利润在这期间将出现下滑。
市场研究公司TrendForce最近也预计,第四季度DRAM芯片价格将下跌3- 8%,NAND闪存价格将下跌0- 5%。(校对/思坦)
6、工程师爆料:iPhone 13小改是为了给明年的iPhone 14憋大招
WCCFTech 援引工程师爆料称:苹果之所以仅对 iPhone 13 实施了相当少的设计更改,主要是为了在 2022 年的“iPhone 14”身上憋大招。与上一代 iPhone 12 产品线相比,iPhone 13 接替了全部四个细分 SKU,但带来了更小的刘海缺口、稍大的摄像头、以及增加的电池容量(续航)和机身重量。
不过在明年的“iPhone 14”身上,据说苹果要砍掉销量不佳的“mini”机型。与此同时,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透露,该公司会拿出一款全新的入门型号、以及重新设计的 Pro 版本。
知名分析师郭明錤曾表示,苹果正在为部分“iPhone 14”机型测试打孔屏。但几个月后,我们又迎来了有关“iPhone 14 Pro”产品线的大爆料。
据说苹果为“iPhone 14 Pro / Pro Max”两款机型都采用了钛合金机身,引入 Android 阵营体验已久的打孔式前摄方案,且包括 Face ID 在内的传感器都会设法放到屏幕底下。但若原型效果未达预期,苹果或再次切回万恶的刘海方案。
拍照方面,我们可预期 2022 款 iPhone 新品将迎来分辨率的一次重大提升。早前一份报告指出,“iPhone 14 Pro”机型会用上 48MP 主摄、且“iPhone 14”全系都将支持 8K 视频录制,此外苹果还可能为超广角镜头引入自动对焦功能。
若爆料靠谱,我们或最终见到两款 6.1 / 两款 6.7 英寸机型,分别面向入门 / 高端市场。至于“iPhone 14”是否会全系升级 LTPO OLED 屏、以支持可变刷新率,仍有待时间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