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榜网消息,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较快,锂电池正极材料作为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其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国家也不断提高可享受补贴车型的技术参数标准,加速新能源汽车向高安全性、高续航里程、高智能化水平发展并促进市场化转型。
乘政策东风,高能量密度的三元材料电池需求快速增长,带动了容百科技、长远锂科、科隆新能等国内三元正极材料厂商快速崛起。容百科技、当升科技、中伟股份、长远锂科等公司已在国内上市。前不久,科隆新能创业板IPO申请获受理,目前处于问询阶段。
事实上,科隆新能并不是首次冲刺IPO。从2017年9月科隆新能开始接受招商证券辅导至今已过4年,4年间,科隆新能先后更换了4家辅导机构,拟上市板块也从主板到科创板再到创业板。从多家券商提供的辅导报告来看,内控和运营管理水平是其核心问题所在。
财务数据出现“跷跷板”现象
据招股书显示,科隆新能主要从事电池正极材料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电池正极材料产品主要包括锂电三元前驱体、锂电三元正极材料、氢氧化镍等电池正极材料,主要用于锂电池和镍系电池的制造;电池产品主要包括锌银电池、镍系电池、锂电池等二次电池及电池系统。电池正极材料及电池产品下游终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3C电子产品、军事装备、储能设备和轨道交通等领域。
报告期内,科隆新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55,878.11万元、144,121.26万元和155,517.81万元。与同行可比公司相比,其近三年营收均低于同期行业平均值,处于行业营收较低的水平。同期,科隆新能净利润分别为4,423.77万元、5,593.14万元、5,593.14万元。
从此前披露的数据可知,科隆新能2017实现营收16.77亿元,同比上升46%,但是净利却下滑了25%至0.37亿元;2018年,公司营收同比就下滑了7.03%,降至15.59亿元,实现净利0.44亿元,同比反而增长了21%。“跷跷板”般的财务数据反映出了公司运营问题的存在。招商证券在最后一期辅导报告中提出的科隆新能需要加强内部控制提升运营水平,暗示了科隆新能存在的运营问题。
在内部控制方面,2018年科隆新能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高达11.52亿元,同比上升了24%,高于购买原材料、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9.82亿元现金,再加应付账款降低了22%等,证明科隆新能通过大客户业务替代、安排客户提早回款及延后支付供应商货款等方式实现了利润增长。
从2017年和2018年经营结果来看,科隆新能的营收和净利增长呈现出“跷跷板”现象,这背后反映了该公司仍需提高内部控制能力,来维持公司运营和盈利稳定性。
三元前驱体大客户贡献超九成收入
从主营业务构成来看,三元前驱体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报告期内,科隆新能三元前驱体销售收入分别为63,562.59万元、76,106.34万元和72,807.04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1.34%、53.27%和47.33%,收入金额及占比整体呈增长趋势。主要系随着三元前驱体新建产线的投产,科隆新能三元前驱体产销量增加;NCA、NCM811和NCM622等高镍产品收入占比增加,产品结构高镍化。
事实上,自2007年业务延伸至三元前驱体领域并于2009年展开三元正极材料的研发,科隆新能系国内较早从事三元前驱体及正极材料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之一,并与优美科、国轩高科、宁德时代、L&F、LGC、松下、特斯拉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从前五大客户来看,优美科、深圳豪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轩高科、客户A等是科隆新能近三年主要大客户。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9.87%、55.59%和 56.31%,且不存在单一客户销售比例超过营业收入50%或严重依赖某一客户的情况。
与可比公司对比来看,科隆新能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在行业中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近三年均低于同期行业平均值,仅比当升科技、格林美等龙头企业高。
不过,在三元前驱体业务方面,科隆新能却对前五大客户依赖程度较高。报告期内,该公司三元前驱体业务前五大客户收入占三元前驱体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4.87%、96.88%和96.24%,客户集中度较高。2020 年,公司三元前驱体第一大客户收入占当期三元前驱体收入比例为 80.27%,公司存在三元前驱体业务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从过往IPO企业类似的情况来看,若未来科隆新能与下游主要客户的合作关系发生不利变化导致客户流失,或者主要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发生变动导致采购量下滑,或者若未来行业格局发生变化,科隆新能未能及时培育新的客户,均可能对其销售规模、回款速度、毛利率等造成影响,从而对其自身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校对/Arden)